首页 外汇 > 正文

2021年中国的物价水平大概率会保持温和上涨

近期,受多重因素影响,市场供求形势复杂多变,给价格稳定带来较大压力。有机构预计,2021年中国的物价水平大概率会保持温和上涨,受上年同期基数的影响,预计全年CPI(居民消费价格指数)同比涨幅将出现先升后稳的走势。本报记者邀请专家分析当前物价波动的原因、影响及变化的趋势,并就促进物价稳定、防范物价大幅上涨提出建议。

专家圆桌

肖 旭 首都改革发展研究会理事

陶 金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

周茂华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

(排名不分先后)

1

造成当前物价波动的原因是什么?

肖旭:物价稳,民心才能稳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0年12月CPI指数由降转升,全年CPI上涨2.5%,物价走势总体平稳,基本实现调控目标。其中,食品价格上涨1.2%,是带动CPI涨跌的主要原因;非食品价格基本持平,继续上涨的空间有限。到了冬季,消费者对肉类的需求量会增加,考虑到饲料成本提高以及疫情给进口带来不确定性影响,猪肉价格出现季节性上涨,同比增幅较大,为9.4%。受到局地非洲猪瘟疫情影响,2020年上半年生猪存量下降2.2%,出栏量同比下降19.9%,这也是猪肉价格在下半年涨幅较大的原因之一。

随着经济企稳回升以及猪场经营能力的增强,2020年11月全国生猪产能恢复到90%,预计2021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将稳步提升。春节消费旺季即将到来,短期内猪肉供需关系会收紧,猪肉消费预计还将迎来新一波高峰,带动价格继续上涨。春节过后,需求归于平淡,供给缺口也将收窄,猪肉价格涨幅有望回落。此外,粮食、蔬菜、水果价格总体稳定,会出现季节性波动。2020年夏粮丰收,库存质量总体良好,为粮食价格稳定奠定了基础。疫情防控期间,各级政府全面落实粮食安全,启动“菜篮子”计划,针对突发状况也建立了较为有效的应对机制,能够较好地保障蔬菜稳定供应。

陶金:当前物价波动受食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,而食品价格受季节转换和天气影响较大,尤其是7月份雨水天气对蔬菜和水果供应产生了较大影响,反映了当前食品供应体系仍有待完善。另外,这还反映了农产品信息传输、流通体系尚不健全,市场运行仍然存在堵点和摩擦。农产品从农田到市场终端要历经层层流通环节,使得市场信息无法快速且真实地传递到农民耳中。这就造成了各方的信息不对称,进而使得供需错配、价格波动。

周茂华:2020年国内物价通过结构性、精准调控使得全年CPI增长保持温和,比2019年有所回落,老百姓手中的票子没有变“毛”。从趋势看,中国物价形势有基础,有条件保持平稳,但物价形势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,国内宏观调控既要防范通胀“过冷”,也要避免物价“过热”。

就当前物价反映出的突出问题,我认为主要考虑极端天气、多地出现散发疫情、输入性通胀等方面造成的压力。极端天气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。近年来,旱涝、高温和极寒天气对国内果蔬、粮食作物生长、运输等造成拖累,屡次引发供给波动,从而带来食品价格波动。

另外,近来多地出现疫情散发状况对物价也造成影响。疫情与防疫措施对内需构成抑制,居民减少外出消费活动,个人支出趋于谨慎,内需减弱,就业和收入增速放缓,削弱了居民整体消费能力。较为典型的是,疫情对接触式服务行业构成持续拖累,服务价格涨势发力。此外,疫情也导致部分行业、企业供应链产业链、物流受阻或中断,出现供给不足、价格上涨。目前需特别警惕局部非洲猪瘟对生猪供给造成的扰动。就目前来看,需求不足仍是全球主要矛盾,2020年12月中国核心CPI同比上涨0.4%,连续7个月维持在“1”水平。结合中国零售销售数据看,国内需求复苏相对滞后。

再有,输入型通胀带动近期部分国际商品价格上涨,甚至明显偏离基本面,原油、原材料价格上升直接推动国内PPI价格,并通过产业链传导使下游消费终端CPI同比走高,从而对国内物价产生影响。

需要强调的是,如果物价表现过热,央行的货币政策将面临“两难”:一方面,国内需求复苏仍需要精准适度的货币政策的支持;另一方面,如果通胀超预期走高,投资者对央行加快调整政策的预期提升,中国与海外政策差扩大,将吸引热钱流入,人民币短期升值过快必然对部分出口行业构成冲击。

2

未来物价将呈何种走势?

肖旭:受季节性原因及疫情反复等影响,运输成本提高,物价上涨。2021年上半年物价会继续上涨,但幅度有限,短期影响不会改变物价长期平稳态势。

陶金:疫情对物价走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需两个层面。从需求端看,疫情对中小企业、居民的收入和就业产生了持续影响,这是造成非食品价格涨幅不大、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下降的原因,也加重了疫后消费复苏的结构性问题:限额以上社零额衡量的汽车、家电等中高端和大件消费复苏较快,限额以下中低端和终端消费复苏相对较慢。从供给端看,疫情的影响是偏短期的,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,这种影响迅速被需求端的冲击所替代。

展望未来,虽然2020年12月的消费价格企稳,但2021年一季度CPI仍会受到高基数、春节时间错位以及食品价格持续回调等因素影响而同比转负。当然,这些因素并不影响中长期再通胀的趋势。总体而言,当前经济的下游价格水平处于通胀趋势的底部,大概率维持一个季度左右,并将在2021年3月份或二季度回正并持续温和上涨趋势。

2021年全年物价有望呈先抑后扬走势,全年物价运行在温和区间。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,疫苗接种加快推进,国内需求逐步恢复,全球能源及部分商品价格上台阶等,这些因素都将利好物价保持平稳。但今年较为特殊,全球疫情何时以何种方式出现转折仍存在不确定性,国内服务业“涨价”进程整体缓慢,生猪产能恢复对价格抑制的趋势未变。综合来看,物价将延续温和局面。

周茂华:目前来看,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,疫苗接种的加快推广,地方多措并举助力国内需求逐步恢复的若干政策出台,叠加外部全球能源及部分商品价格再上新台阶等动态因素,可以判断物价将有望继续“升温”。但也要考虑到,今年全球疫情防控成果尚不明晰,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国内服务业恢复进程整体缓慢。另外,生猪产能恢复对食品价格抑制的趋势未变,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物价表现。综合来看,2021年将延续去年的“温度”。

3

稳定物价需要做好哪些工作?

肖旭:相关部门仍要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。在具体措施方面,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,提高市场供给能力,稳定市场预期。加快推进复产复工、复商复市,提高生产能力,利用5G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技术强化生产协同,优化生产体系。线上线下协同发力打通产销梗阻,降低物流配送成本,畅通国内大循环。同时,也要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,继续保持对生产、流通、消费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严格排查,减少隐患。

陶金:面对物价波动,短期内更多地从供给端出发,平抑供给的冲击,并根据供需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做好生产、出口、库存和价格等方面的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,增加信息透明度,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致的各种问题。

针对食品尤其是农产品价格波动,有必要进一步理顺供销环节,在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上多下功夫,尽可能实现流通环节的高效和通畅,以此来保证农产品价格的平稳。加强农产品市场主体培育,鼓励与支持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冷链物流建设,并强化加工、储藏等配套设施,以此提高市场吞吐能力。这不仅可以使得农产品保质保量与减少损耗,还能间接调节农产品上市节奏,从而避免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。

周茂华:一是平抑食品价格波动。通过继续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扶持力度稳固现代工业和社会生产基础。整体来看,中国物价受食品价格影响较大。近年来,全球频繁出现极端天气,国内需制定储备应对预案,确保民生必需品的供应充足。

二是继续通过结构性政策精准支持实体经济恢复,减少疫情影响,确保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和物流畅通,推动国内需求和供给良性循环。

三是防范输入型通胀。从输入通胀的渠道看,一方面要采取市场化等措施防范商品市场投机炒作;另一方面,加大跨境资本流动监测、预警,防范市场投机炒作以及防范局部楼市过热等。

四是稳定市场预期。由于美国等经济体推行现代货币理论(MMT),市场对欧美及全球通胀预期有所升温,国内需要积极稳定市场预

标签: 中国的物价水平

精彩推送